且向花間留晚照──「2022臺北市政府藝文組織譽揚頒獎典禮」觀禮有感

2022臺北市政府藝文組織譽揚頒獎典禮現場,出版人、創作者及受邀嘉賓共聚一堂。我個人十分熱愛閱讀,過往櫃架上自也不乏三家獲獎出版社發行的各種作品;此外,我也喜歡以出版社為單位、替圖書分門別類,除了整齊,也可略窺自己的閱讀消費曲線究竟如何分布(圖片來源:個人)。

日前應文訊雜誌社邀請,前往參加「2022臺北市政府藝文組織譽揚頒獎典禮」。

今年度的獲獎單位為九歌出版社、洪範書店以及爾雅出版社──在過去,文壇有所謂「兩大」(時報、聯合報)和「五小」(九歌出版社、洪範書店、爾雅出版社、純文學出版社、大地出版社);投稿找前者,出書找後者。

如今隨著時序移遞,報業除卻原來的兩大,更有自由時報、人間福報等後起之秀相繼加入(當然,早報、晚報等支系也整併了不少);出版社的五小當中,獲獎的三家依舊堅挺,從創立迄今,算一算搖曳生姿亦將近五十年。

推本溯源來看,三家出版社的命名方式,就與文學脫不了干係──九歌源於《楚辭》,洪範典出《尚書》,而爾雅就是《爾雅》,乃辭書之祖。爾雅出版社成立最早,長期出版包括王鼎鈞、琦君等作家的重要著作,其中白先勇的《臺北人》、余秋雨《文化苦旅》更是經久熱銷的長賣款,近年則以獨特的作家/學者日記系列引起關注,細挖的確有些八卦隱匿其間;九歌出版社經營最多角,除卻戮力於編纂年度散文選、小說選以及各種文學大系,也設法勻出人力、資源開掘文壇新秀,從朱少麟到楊富閔,從張經宏到言叔夏,俱可見團隊的慧眼;至於洪範書店則選書最精,事實上,我從來沒有在洪範的出版品中踩過任何地雷,除了楊牧、西西、簡媜三大台柱,我最喜歡他們為民初作家編選的文集,小說有魯迅、沈從文、許地山,散文有徐志摩、豐子愷、陸蠡,都是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

也順道欣賞許紘源導演執導的《來時路有光》精華版。聚焦於三家獲獎的出版社,透過訪談、跟拍以及歷史畫面的交相為用,紀錄片呈現編輯作為一門技藝,以及文化人投身知識傳遞行伍、背後素樸的初心。在紙本印刷與實體出版相對艱難的當下,這場「藝文組織譽揚頒獎典禮」畢竟也帶有幾分花間留晚照之慨;不過一切或正如爾雅創辦人隱地(柯青華)在領獎時所言,文化的內涵、閱讀與寫作原本就是積厚薄發,儘管一切細水長流,人活著總歸需要一點理想性。

 
 
Summar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