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購書連結】開啟一本書,如同開啟一段旅程
看到書名《喫心地》時,我最先想到的是木心的話:「明哲,是痴心已去的意思,這種失卻是被褫奪的被割絕的,痴心與生俱來,明哲當然是後天的事。明哲僅僅是亮度較高的憂鬱。」明哲是理性,是後天技能,是書桌前構思的風範;痴心是感性,是先驗本能,是餐桌間尋味的風情。
同時面對飲食與文學,毫無疑問,劉書甫稱得上「喫心絕對」,筆下風景竟日常得如此一往情深,可是字裏行間猶仍保有幾分智性的審美距離,疏朗,節制,勻淨,勉力去探尋百味中最為雋永的一面。
於是,路邊攤點食乍見隨興,也得俱備「起碼的整潔」、「毋須等久候多」、「天公作美」等相應條件,如此方能吃得自在灑脫;儘管鍾情畫龍點睛的醬,緬懷塞風咖啡的香,卻執意〈不喝愛情釀的酒〉,從而確立從心所欲的絜矩;曾幾何時,受到糖鼓酥餅口感先決的拽引,轉瞬之間,復又於煎虱目魚腸烏黑油潤又略帶苦韻的大人味中,「看見了那個倔強、愛好面子而還沒有長大的自己」。
徜徉老食鋪,流連舊飯館,《喫心地》裏頭記述的飲膳場景,多半帶有幾經時光烘焙、歲月煙燻過的古早風味;〈老是坐吧台〉、〈老是坐窗邊〉等文揭露了作者落座一方的食癖,這些邊角空間最迷人之處,或在於整體趨緩的時間流速,以及連結內外的空間感,故值得停駐細品,一掬漫遊的靈光;至於那段出入炎方工地的日子,縱使大太陽底下人肉鹹鹹,肢體勞動間卻未必沒有活色生香的故事,值得敲碗下飯。
不若時下許多「飲食愛好者」,形諸為(網路)文,動輒以鸚鵡般複製貼上的音色讚美食物有「多好吃」,擺盤有「多好看」,修辭過度反倒容易淪為溢美的夸言,如同比例失諧的調料,著實搶去了本味風采。 從「細味」到「喫心」,劉書甫端的是一盤耐人咀嚼的工夫,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以飲食為文,也就表現了我的自我認同。我所吃的食物也像是我的語言、我的詞彙。我透過這個語言,表現了我是怎麼樣的人,毫無掩飾。」見字如見人,睹(食)物亦思人,無關老派,誠屬必要。
【資訊】
書名_喫心地
作者_劉書甫
出版社_有鹿文化
出版日期_2023/01/13
備註_個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