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飯與五斗米──「白飯之亂」的省察

臺北科技大學資訊與財金管理系利用暑期舉辦營隊,結束後若干人等前往熱炒店「大道創意料理快炒」用餐小聚,期間卻因「店家不補飯,學生吃不飽」、集體刷一星評論等問題,鬧上了新聞版面;而連日以來,雙方各執一詞的「一桶飯」事件,經由眾多媒體的推波助瀾,曲折迷離的程度簡直不下當年發生在花蓮的「一灘血」事件。

據聞延燒多時的「白飯之亂」現下又有新進展:一個閉店一個關板,正、反兩方且都有死忠支持者。而我只是好奇:那桶「白飯」到底有多好吃?!這不是在顧左右而言他──畢竟能將白飯煮得好的普羅店家,的確也不多。

一方面,真的不該小覷大學生的食量。前此我因故約請某大專某社團的幾名幹部吃飯,就在校園內附的餐廳……他們扒飯時的蠻勁兒著實令我汗顏,彷彿我是什麼富家公子哥,走到後花園忽然福至心靈地撒了把飼料,轉瞬便讓滿荷池的鯉魚躁動未已。一問之下,才發現他們之前都未曾來過,畢竟以大學生的歷練和經濟條件,這家料理精緻的中菜館還是顯得價高了;揆諸新聞報導,我想,當中的快炒店也該是大學生團隊心目中理想的宴飲空間吧?否則,不會專程選它作為營隊結束後的慶功場地。

二方面,這起事件中更令我銘感的地方在於: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交織的當代,無論是誰,都正面臨「溝通失效」的困境。學生到餐廳用膳,發現店家「缺飯不補」,事後以負評宣洩不滿;老闆得知後則逕自聯繫記者,試圖訴諸輿論、要求討公道。飯碗裏的風波,仔細想來不會比雞毛蒜皮大得了多少,可是在網路社群平臺上,蝴蝶搧翅輕易就能引發颶風,正如同一星評論終將以系所院校受損的聲譽作為代價;而協商過程中,兩造都寧可遠兜遠轉繞彎路嗆聲、放話,而媒體彌天蓋地的跟進和渲染(嗯,比如說三立新聞,在短短四天內生產的「白飯」報導內容,數量總和就超過一百篇),不啻是在製造更激烈的對立──而製造對立,就跟匿名爆料、擦邊裸露一樣,都成了數位時代的流量密碼。

我只是思索這樣的爭議,在事件發生的初始之際,有沒有其他轉圜的餘地?比如,假設前去用膳的不是學生,而是已經出入江湖、為社會所認證的「大人」,店家的處理方式是否有所不同?如果(當時其實並不在現場的)老闆不要率爾訴諸媒體,而選擇先同院校及學生溝通,聽取雙面意見並了解來龍去脈後,再採取進一步行動呢?倘若缺的不是白飯,而是免費供應的湯品(通常是紫菜蛋花或薑絲蘿蔔丁一類),這種負評留言還會(還有必要)發生嗎?

千金難買早知道,一桶飯竟能引發星火燎原般的社會效應,順道養活一批為五斗米折腰的新聞製造員……此等網路奇觀,同樣也是千金難買。

 
 
Summar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