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林德基《Min-ga-lar-bar伊江》,訝歎除卻教外別傳的馬華文學,臺灣居然也還孵孕了緬華文學若干!
作者林德基出生於緬甸仰光,後因一九五、六○年代發生於緬甸的系列「排華」政策暨事件而輾轉渡海北來;此後在臺灣求學,謀職,落地生根,大約有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長未能重臨故土,是以本書收錄的諸多篇幅,均自回憶角度落筆,行文質樸而調性悠緩,好像伊洛瓦底江泛起了粼粼波光,在一輪夕照中兀自投映出大金塔秘默的剪影。
大體而言,《Min-ga-lar-bar伊江》前半部主要回歸緬甸歲月,從節慶到星相月曆,從宮廟浮屠到書店、報社,林德基印象中的佛國面目原來如此巧趣而多元,當中亦不乏在地奇人異聞,比如〈仰光十七條街的活佛〉狀寫妙善禪師玄奧的生平事跡,千把字便翔實勾勒出得道高僧慈悲喜捨的形象;〈《時代報》被「下降頭」的蘇先生〉追憶夙昔的鄰居蘇先生,此間詭異的罹病經過著實模稜難解;〈緬甸鈔票〉則略述紙鈔兌換、改版的因由,更揭露軍頭尼溫的迷信本色,以及「廢鈔」所帶來的大規模民生苦難。
文集後半部多聚焦於書海因緣,包括後續如何透過網際網路打通跨境文學交流活動等,由於述記內容囊括文學創作、歷史文獻乃至於日記資料等多重類項,不僅提供研究者一盞指路的明燈,就是普通讀者亦可藉機管窺緬華文學大致的發展理絡,就此按圖索驥下去。
「下午隱約聽到尼溫死了的傳言……一位曾經是叱吒風雲的人物,一位影響不少華僑命運的軍事強人,死得很淒涼,沒有告別式,沒有人理會……沒有尼溫的政變,高中同班四十二位同學會有三十九離開緬甸嗎?」我印象最深的,當屬〈返家日記〉一篇的結尾。儘管口脗平淡,可是平淡中蘊釀著深刻的省覺,明明略感遺憾、不甘,但又分明知曉:就算聲嘶力竭痛徹心扉地吶喊,其實也無法改變大歷史蜿蜒過個人命運的軌跡。
【資訊】
書名_Min-ga-lar-bar伊江
作者_林德基
出版社_師友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_2019/02/01
備註_個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