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東方,唯神話不敗──讀李潔《日本神話:從創世神話到妖怪物語,奇巧、炫麗的神鬼世界》

日本神話自成體系,當中既包含獨特的島國觀點,也涵融了外來文化的精粹──也正是兼容並蓄的精神,促發了其後同樣多采多姿的影視與動漫產業(圖片來源:Cheerimages)。

【博客來.購書連結】開啟一本書,如同開啟一段旅程

https://reurl.cc/YEd4QD

吉卜力動畫電影《神隱少女》裏頭,當白龍記起自己的真名叫作「賑早見琥珀主」時,少女千尋因而忍不住感歎:「真像是神明的名字!」讀了李潔的《日本神話:從創世神話到妖怪物語,奇巧、炫麗的神鬼世界》,才曉得千尋所言非虛──裏頭的神祇稱呼千奇百怪,比如天宇受賣命(以舞蹈吸引天照大神露臉的女神)、少名毘古那(穿著鵝皮衣的農業神)、天之尾羽張(性格急譟的刀劍神)……至於為普羅大眾熟知的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已然是開天闢地以來的第七代神明了。

在本書中,李潔首先脈絡性地梳理日本神話中的家族系譜,證成神道信仰的傳承與發揚,旁及八百萬神眾的生成流衍──是的,在大和民族的觀念裏,鬼也是神的一種,因此務須加以供奉,小則組建神像、神龕,大則創設神社、神宮,從而消災解厄,維持天地人之間的平衡關係。

除了分章歸納鬼神來歷,逐項說解什麼是付喪神(各種器物成精後的稱呼),什麼是大天狗、酒吞童子,什麼又是百鬼夜行……當中亦不乏社科式的文化分析,例如談到舶來的宗教信仰:「日本文化的輸入基本上都源自海路,《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有很多神明就是突然在海上出現的。日本人對海船非常重視,他們不僅依賴漁業帶來豐富的水產,也通過海上貿易和文化交流,獲得經濟和文化上的進步。」這種宗教交流/交混的現象尤其體現於乘坐寶船的「七福神」形象呈現上──當中除了惠比壽源於本土,大黑天、毘沙門天、弁財天來自印度婆羅門教,福祿壽和南極仙翁(壽老人)是中國道教的仙家,至於布袋和尚,歸根究柢乃佛教菩薩的化現。

無論最初發軔於哪一國度、哪一教派,笑口常開的七福神終究融入日本神話體系中,成為家喻戶曉的吉祥象徵。此番青出於藍的現象其實不僅限於精神世界,從建築到飲膳,從文字書法到茶道、香道,日本在各文化領域的突出表現,亦應可作如是觀。

【資訊】

書名_日本神話:從創世神話到妖怪物語,奇巧、炫麗的神鬼世界
作者_李潔
出版社_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_2021/06/21
備註_個人閱讀

 
 
Summar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