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底寒窑寄此身,風餐露宿度昏晨。繁華世界無心顧,只盼天明暖幾分。」在網路上看到一張照片,應該是某座公路大橋下,涵洞管壁的內部,被不知名的詩人/失意之人提寫上了這首詩。
寒與暖,昏與晨,風露與繁華,此身與世界,都是物我對照,重重層層參參差差,也寄寓了人在天地間無所依憑的飄零感。而相比於語義順遂的「晨昏」,此處的「昏晨」更見佳妙,亦體現了作者著意為之的匠心──這正如同「日以繼夜」是理所當然的,「夜以繼日」則凸顯艱苦的環境、不懈的心志──落居此處之人,大抵白日都出門在外,想方設法拾荒或者乞討?真正回到住處時,夜色即將掩至,漫天幻變的夕色縱有無限好,卻已然近黃昏。
的確,昏晨在表面上指涉著一日作息,但若日復日地無有變化,那麼一生中的一天,何嘗不等同於永劫輪迴的無限時序,始終轉動不出新的意義……說到意義,這首詩的好處在於能夠扣應現實語境,哪怕是用唐朝人的話講述現代人的心事(張愛玲語),精神面卻能朝向此時此地回歸,從而不透露出圓鑿方枘的過氣感。
如此老醅(文體)新裝(文意)的寫作,不啻是有難度的。上回令我感到驚豔的今人舊體詩,應當是十幾年前在某份文獻資料中讀到的:彼時電話答錄機剛傳入中國不久,文人模擬情侶分開後,其中一方再度藉由電話答錄機的磁帶內容,復習了無緣之人曾經的絮語:「是君舊時聲,非君舊時意。」似曾相識,無可奈何,思之令人悵然。
【資訊】
備註_我是在臉書(FACEBOOK)的「唐詩送詞」社團讀到該詩,照片據推敲,應也是由他處傳貼而來。該圖可參見:https://reurl.cc/mRdX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