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4日,臉書粉絲專頁「無影無蹤」之作者就「種族多元」議題發表相關看法,文中除了列舉過往電影所模塑的族群刻板印象,並認為「近年迪士尼意識到類似爭議,決定在主流大片之中引入不同種族的演員,而且不只是飾演反面角色,此舉的好處在於可以讓不同族裔的兒童從這些電影之中找到自己的榜樣(role model)」……由於原文稍長,作者開展的論點亦頗多樣,有興趣者或可先行研閱參照。
當然,我覺得能夠針對迪士尼(及以迪士尼為代表的西方主流電影工業)近年來動輒引發的選角爭議提出反省反思,是件有意義的事。不過首先,這篇貼文存在著知識上的硬傷,文中「《灰姑娘》根本也不是一個典出歐洲的故事,它的原作是來自西元九世紀、由晚唐作家段成式撰寫的《酉陽雜俎》」云云,此番說法不啻具有爭議;兩個故事的相似性,最早是在1911年由日本學者南方熊楠所發現──但相似是否能成為兩者彼此連通、交互影響的證據?
從時序上來看,《酉陽雜俎》成書的年代(唐朝)遠早於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寫作或《格林童話》出版的時間,在《酉陽雜俎.續集卷一.支諾皋上》中所載吳洞之女葉限的故事,部分元素的確能與「灰姑娘」相參照,不過曾執教清華的美國學者翟孟生(R.D.Jameson)曾針對這些具童話屬性的「民間故事」進行比較,發現越南、印度乃至於希臘均有類似內容流傳,最後推得以下結論:「至於講是葉限傳到了歐洲,還是我們的灰姑娘在九世紀到了中國,或者她們最初都是在埃及或印度,都還是些難以確定的問題。」換言之,除非有充裕的史料能無訛地推導原初的傳播路徑,否則充其量,只能說灰姑娘與吳洞之女在角色形構與敘事原型上具有相似性,而不能論斷誰是誰的起源。
其次,迪士尼如此動作頻頻、如此「甘冒大不韙」的選角,究竟是出於對多元價值的追求,還是不過想藉由符合政治正確的行動潮流,遂行擴張全球市場、吸引跨界消費的終極目的?多元的假面也可以是一張誘發受眾掏錢買單的漂亮包裝紙,後者的例子在跨國資本主義的運作中數見不鮮,比如過往漫威資方在電影工業方面的表現,貌似藉由一連串虛擬宇宙創設了包山包海的角色形象,種族、性別與階級的跨界呈現乍見面面俱到,但回歸現實,此間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狀況,又果真改善了多少?如果迪士尼的用心是為了前者,那麼可以問的是:在固有IP上起用大量「非典型」演員,會不會是落實多元價值最理想的做法(故事新編除外)?就算真由黑人巧扮〈灰姑娘〉裏頭的神仙教母,能夠撼動異性戀體制底下、落難公主等待王子救援的童話邏輯嗎?何況這些「主流白人」以外的族群,均有各自的文化敘事傳統猶待考掘和演繹(非洲大地上有多少動人的傳說啊),但怕只怕這些位居高位的財團沒時間、沒精力也沒經費去重新耙理,打造一個舉世通吃的大IP。
拉近一點說,如果今天臺灣要推出一部《義賊廖添丁》的戲劇,找王宏恩演男主角,胡德夫飾茶商江眄旺,巴奈軋一角姑母……這樣能增進臺灣原住民族對這些人物的認同嗎?循此繼續追問,來自不同生命背景的族群,有必要認同「義賊」這樣的文化形象嗎?至於近年來,各地亦出現不少反對由異性戀演員詮釋同性戀角色的抗議活動……則又是另一個、但與本討論相關聯的課題了。
【資訊】
備註_本篇徵引之「無影無蹤」作者一文,原載於「無影無蹤」臉書粉絲專頁,發表日期為「2022年06月24日下午12:00」:https://reurl.cc/Erla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