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或者別離,都是人生的化學反應──《青春愛爆炸》

即將開學了,有些人興高采烈,有些人愁眉苦臉;更有一些人,他們來不及告別漫長的假期,生命就此停頓──同學紛紛自四方返校,課室內的桌椅,卻陡然空出了一席。
布萊恩.杜菲爾德(Brian Duffield)執導的《青春愛爆炸》(Spontaneous),所處理的便是這樣的課題:關於青春期躁鬱,荷爾蒙無端變化卻面臨同樣無端的「自爆」意外;人心惶惶的當刻,不乏政府部門介入調查,多少學者專家跳出來大聲疾籲,卻彷彿只將這群自危的青少年愈推愈遠……此間當然也有明亮而珍貴的片段,例如男女主角的初戀異想,縱使一切如同青春般轉瞬即逝,刻在心底的名字卻也永恆。
每個年代,每個地方,青春總有發不完的花粉熱,以及花惹發(圖片來源:CTPphoto)。

我非常喜歡電影《青春愛爆炸》(Spontaneous)的主題設計:美式青春高中校園,突然之間,學生莫名其妙地一個個自爆──對,如同spontaneous這個單詞所揭露的多重語義,沒有預警,無分時地,正當歲月光輝的青少年就如同過度鼓脹的氣球或煙花升空般,紛紛由內而外地炸裂為滿地燦爛血漿……於是乎,在「如果沒有明天」的語境底下,有些人轉而即時行樂,在嬉皮式的放逐中感受生命的真諦(如女主角);有些人則把握不可知的命數,益發勤勤懇懇,只為即早脫離這方人心惶惶的受詛之地(如女主角閨蜜)。

女主角瑪拉(Mara)由澳洲女星凱薩琳.蘭馥(Katherine Langford)飾演,片中的她正處於青黃不接的人生階段,少年十五二十之際,處世有一種既牽涉其中卻又置身事外的調調──小冷小惡小不屑,典型的青少年「老鳥」心態,好像對一切漫不在乎,其實潛意識中就是要藉由玩世不恭的姿態,化解一己面對存在與虛無的深刻迷惘。

便是在這山雨欲摧的大難中,她與另名同樣古靈精怪的男生狄倫(Dylan)走到一起;面對未知與未來,他們已經不能有天長地久的打算,只能細數小日子,在相濡以沫的笑鬧中實踐愛情;而後,男主角仍未能豁免於厄運的鞭笞,倖存下來的瑪拉由是開啟了一人漫長的內在流亡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事件發生後,學校、醫療機構與政府單位紛紛投入救援:警戒隔離、研發藥劑、製作守望相助的動畫短片……衝衝衝的大人,以為這種好發於青少年間的自爆怪事一定事出有因,也一定能用科學理性方法化解;然而,從高校生的眼光看出去,這類煞有介事的作為不僅徒勞,甚至還虛矯得可笑,忙活了半天卻不見具體成績,無怪乎瑪拉要在集會現場戳破官員假兮兮的精神喊話:「真正在乎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

「自爆」作為文學性的象徵,其實不難理解,尤其是在美國這樣好發大規模校園槍擊案的國家──夕日之間,原本雲淡風輕的求學生涯就此變色,還來不及好好道別,死亡的帷幕便兀自降下、遮斷了前程。我想起以前在臺中一中唸書,高校生活三不五時總也有雞飛狗跳之事串場……「吾臺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的中一中如此,其他學校的情況想來不會簡單到哪裏去,由愛爆炸的青春期廢墟中走出,沒想到竟也就這樣跌跌撞撞長大了。

【資訊】
 
片名_青春愛爆炸(Spontaneous)
導演_布萊恩.杜菲爾德(Brian Duffield)
上映年分_2020(美國)
備註_個人觀影

 
 
Summar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