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聖山──讀柯林.施伯龍《走進西藏聖山》

張貼這篇文章的當下,我總共去過西藏三次;除了昌都(然烏湖除外)不允許臺灣人進入外,其他的西藏行政區我都到過了──毫不意外,每一次對我而言都是新的(圖片來源:Cheerimages)。

【博客來.購書連結】開啟一本書,如同開啟一段旅程

https://bookstw.link/6f4t6t

讀完八月女生的《溫柔行走,在西藏》,雖然這書名和筆名於我而言略嫌文藝,並且由內附的照片推敲,作者本人合該是一名中年婦女了──但這並非重點,重點在於和西藏有關的旅遊(文學)作品我近來已經讀得有點乏膩了,除卻歡喜讚歎大山大水以及深入絕境後必然產生的救贖意識之外,真正能在字裏行間觸動我的並不多。柯林.施伯龍(Colin Thubron)的《走進西藏聖山》,算是少數幾本之一。

《走進西藏聖山》這本書翔實載錄了典型的壯遊路線,而據作者自言,這趟「不具宗教目的的朝聖之旅」在啟程之前就已開始了。為了紀念剛過世的母親,以及廿一歲即死於雪災的姐姐,離鄉漂浪反而意味著身心靈的安頓;作者且帶著父親年輕時的故事穿山涉水而來──當然,前往極地的旅者懷裏皆兜著各自不得不然的理由,就好像藏人篤信每個人都揹負一段前世,以至於轉山過程中遭遇到的生靈、草木甚或疊壘成堆的瑪尼石塊,都是不得不的宿命因緣。

聖山,在此指的自然是雪域第一峰岡仁波齊(藏語意為:雪山的珍寶),神秘,純淨,同時又涵蘊著原始而未知的毀滅能量;或許受到各類傳說影響,迄今仍無一人能成功攀越此峰。攻頂與否還在其次,我倒是非常喜歡作者所處理的與當地人互動的橋段,無論是居住在危崖院落間的僧侶或者同樣不辭千里而來的異教徒,彼此短暫的會晤卻每有靈光乍迸;換而言之,語言並未構成相互理解的障礙,身分、階級與種族也不足以設下溝通的結界,卻是共有的生命經驗串結起古往今來的轉山之旅──適彼淨土,所有的叩問皆還諸天地,像飛揚的五色經幡般無有罣礙。

全書結束於轉山完成的當刻,「走進」原是為了超拔而去;心中的聖山彷彿依舊不動,而字裏行間僅留下素面相照的原初印象。

【資訊】

書名_走進西藏聖山(To A Mountain In Tibet)
作者_柯林.施伯龍(Colin Thubron)
出版社_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_2013/01/15(舊版)
備註_個人閱讀。又,寫西藏的名篇鉅作如此之多,所以我不會用同等的高標準來看待《溫柔行走,在西藏》這類微文青微旅行劄記──但我以為,儘管字述本身不脫迴看過去展望未來的因襲修辭,此間所敷染的感懷、反省或啟悟,都必須奠基於資訊本身的真確性,否則就難免張飛打岳飛般表錯了情。
比如我讀到作者八月女生將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誤認作是松贊干布替文成公主打造者(實則係當地部落子民為首位藏王聶赤贊普而建),之後又據此多方發揮、百般譬解:「我彷彿看到她昔日的輕盈身影和不滅微笑,看到她殷殷守候著這塊土地和其子民的真心……」姑且不論大唐文成公主早已成了被過度消費的民族神話,這種張冠李戴的深情姿態,直令人以為是新一代孝女白琴登場。

 
 
Summar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