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引發的社群反應有點始料未及(畢竟幾百按讚但有近千則留言,不符合現下網路社群的比例常態),但又有點在意料之中;一方面,「白飯之亂」議題的討論門檻相對低,人人身上各有一把尺,可以去衡量,去批判,去定奪,而這也是新聞剛爆出來後,能引發各平臺廣泛討論的原因。
我也認真研閱大家的留言,其實很多內容是有觀點的──除了文中所言「溝通失效」,另外,我也藉機觀察到伴隨白飯之亂而來的延伸現象:不管是支持學生或支持店家的,兩造人馬動輒要爭個你死我活的是非,拚個非黑即白的輸贏,好像這起事件中,一定有一方「絕對錯」,另一方「絕對沒錯」,然後開始比賽誰的論點最能壓倒對方……心態上可視為「包青天」情結的變形。
虎卵:浮世隨筆/What I Say
再見一面,今天到永遠──小記歌手李玟(Coco Lee)逝世
歌手李玟(Coco Lee)逝世這天,臺北正如同她在〈過完冬季〉中所唱的:「過完這個冬季,愛你的心更加確定;寫信告訴你,臺北也好天氣。」
無論是節奏感十足的〈Di Da Di〉,或者優雅而憊懶的〈美麗笨女人〉,臺灣七、八年級長成的一代,有誰能忘得了她穠纖合度的身段、姣好的面容以及情感豐沛的美式唱腔……而我心目中的李玟,就像是九○年代的夏天,記憶中如此嘹亮,緜長,僨張著熱力,遇見了就有好心情。
就讓此生如同泡沫般邂逅一場──小美人魚的青春殘酷物語
據說小美人魚的童話是根據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一次無疾而終的單戀經驗敷染成篇的。對方與他並不相類,正如同「水底」和「陸上」象徵兩個不可逾越的世界,各有各的章法與秩序;一旦選擇跨界,就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
無論如何,小美人魚的愛戀以失敗告終,並深刻反寫了快樂結局的童話套路──更具體地說,求而不得的愛,其實就是苦;後者雖然難以承受,卻更能映現真實人生的常態。
今月曾經照古人──驚聞林文月先生辭世
在創作上,我受到林文月先生的影響較小,她是傳統中國文學「文如其人」的典範,無論是見微而發其精邃的工夫,抑或隱筆敘寫的烘托手法,皆有其獨到之處。
而在我極有限的、與林文月先生照面的經驗裏頭,最受到吸引的,在於她渾身自然散發出來的氣韻──淡雅,高華,且須知曉那宛如空谷幽蘭般的姿態背後,有著淵厚的知識底蘊和文化素養相撐持,絕非時下名媛貴婦喬張作致的派頭可比擬。
清邁二十一點:宋干節(潑水節)活動須知
2023年4月中旬,我獨自飛往清邁參加當地的宋干節(潑水節)活動──其實也是自己第一次在泰國過當地新年──期間頗有些觀察心得,曾分為兩篇張貼在臉書上、並分享於相關社團;有些人讀到了,希望我能另存成網站專文,方便他們日後搜尋。
我因此將原先的十八點筆記內容擴增為二十一點,一來數字吉利,二來也增補不足之處,相信對有意參與節慶活動者,能提供一定的指引。
夢中的婚禮,命運的同學會──關於愛與死的隨想
曾幾何時,各人的婚禮順便成了現成的同學會場合──新人聯袂,故人開筵,指不定還讓地方民代、各級候選人有了登臺造勢的機會,可謂三種願望一次滿足。
從某種角度上來看,婚禮也帶有永別的性質:永別過去,永別單身(實際則不一定),更甭提一系列人的家族身分從此面臨轉換,紛紛升格為丈岳、翁姑、大小妯娌……試想張愛玲的小說〈鴻鸞禧〉,同樣將婚禮和葬禮的意象扣合在一起,「半閉著眼睛的白色的新娘像復活的清晨還沒醒過來的屍首」,俄頃就要踏入愛情的墳墓。
從今以後的世界,故事總要開始──反思黃錦樹的文學路與AI的文學夢
ChatGPT的降世頗引起一陣讚歎與恐慌,端賴反應的當事人本身持什麼立場而定。作為一名重度使用文字的人,我對於AI的發展依舊抱持樂觀態度,一方面在於每一波新科技衝擊襲來,並未真的造成大規模式滅絕(諸如廣播、電視乃至於傳統戲曲,迄今猶存),只是帶動各類升級與進化;其次,在AI涉及寫作領域前,不少寫手的風格與路數已經具備自動化傾向,於今人工智能迎頭趕上,也只是剛好。黃錦樹的擔憂有其道理,只不過「刑不上大夫」,未來寫作者,包括文學家和各類文字工作者,該何去何從,其實尚在未定之天。
神離開的那天──從Netflix「邪教」主題紀錄片回想我的「邪教」接觸經歷
Netflix以「邪教」為主題的紀錄片推出以後,不少檯面上的網紅(網美)紛紛跳出來撇清關係,而過去與相關教派有關的一些緋聞、醜聞或秘聞也陸續出土,喚起了許多人的回憶──無論是曾經親炙、中途退場乃至於現下仍在其間服務的信眾,正方和反方的大家,不啻都有話要說。
順道一提,根據不完全統計,光是韓國一地,自稱神明或救世主的,便多達百餘人……很難想像那樣的天堂會是怎麼樣的天堂。
令人討厭的孔子的一生
對大部分人來說,「孔子」大概是求學時代終極的國文課夢魘,結集其語錄而成的《論語》不僅成為試卷上刁鑽的考題,更是取之不竭的說教素材。
剛寫完一篇文章,並以孔夫子的話作為標題──於是忽然就想到,以前大學系上在籌辦年度表演時,某回推出過一檔壓軸大戲:〈令人討厭的孔子的一生〉。孔子在成為「萬世師表」以前,生活不能說是如意,所謂周遊列國宣傳理念云云,講穿了無非就是流浪教師四處應徵謀職,和今天某些高教畢業生的就業處境,頗有能類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