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老佛爺」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的話:「負責任的外表,足以讓人們對你的靈魂更感興趣。」談到流行時尚,不少人以為膚淺;然而正是在其「膚淺」之處,透過服飾、妝髮以及隨身配件的組合,讓表面陡然產生了深度。
對已然出入社會修羅場的男性(尤其是那些必須和他人頻打交道的職業)而言,行頭當然重要,從襯衫到鞋履,此間更須以服儀的細節去凸顯臉面,去表彰身分……一名對「穿搭」上心的人,通常也不會以敷衍的態度去經營自己的人生。
虎卵:浮世隨筆/What I Say
買冬瓜,賣龍眼──「豬揚變色」之愛情買賣
自從被毀滅式分手後,這幾年來小豬羅志祥想方設法,不論是舉辦演唱會、間歇推出單曲,意圖重返藝界的動作頻仍,但氣勢與聲量似乎已難以和之前相比;至於事件中另一廂的蝴蝶,恐怕就此成為時空裏的標本,那「知情不報」、「伏低做小」的謗議,就是身上永恆的十字架。
不過這篇只是想分享一點心得:關於愛與被愛,只不過藉由「買冬瓜」、「賣龍眼」的意象盡情展開。
買米、買菜、買冬瓜──羅志祥/朱碧石〈買冬瓜〉單曲中的隱藏泰文
羅志祥的分身小妹「朱碧石」再度出擊,今此以〈買冬瓜〉單曲諧音雙關泰文的ไม่ต้องกลัว(不用害怕),推出約莫一週,便已在相關影音平臺突破了百萬點擊──唯揆諸其現況,宛如精神喊話的「買冬瓜」,莫不也有幾分自度度人的意味?
無論如何,洗腦的旋律幾經網際網路傳播,據稱還佔據了部分泰國媒體的報導版面……撇開人品爭議,這首歌當中的買米、買菜、買冬瓜,各有對應的泰文及相關語義,值得作為另類的參考教材。
南瓜頭與少女心──捷運上的萬聖節插曲
我是真的滿想知道:臺灣究竟從何時開始流行起過「萬聖節」?從扮裝到討糖果,從主題餐食到各種事後派對──有些甚至是由學校方主動發起、組織學生共同參與的!無論如何,能保持一份閒情逸致來過節,畢竟是好的,怕只怕一切行動不過隨波逐流,如同「人家跑步你跑步」一般,過節就此成為某種難以言說的壓力來源。
從國君到視帝──陳亞蘭勇奪「電視金鐘戲劇節目男主獎」有感
第五十七屆電視金鐘獎,評審團決意將戲劇節目男主角獎頒給反串「嘉慶君」一角的陳亞蘭,不能不說是一大突破;這樣的選擇,不僅復歸演技本位的評定標準,也令人重新思索戲臺上各種跨界演出的現象,如何與既有的體制形成有機的對話關係(例如:以性別、族群為分類的給獎原則,於今還適用嗎?)。
此結果一出,自然也引發各界的關注和討論,無論如何,陳亞蘭的得獎打開了一定的對話空間,促使螢幕前觀眾更深刻地思索性別操演的議題。
幻滅(或者務實),是成長的開始──欣聞魏德聖《臺灣三部曲》轉型為動畫電影
我真是為迷途知返的魏德聖導演感到開心──雖然今此主要是受限於資金鏈,才不得不做出壯士斷腕般的計畫變更,捨卻實景搭構而就動畫製作……但話又說回來,有多少斤兩做多少事,豈不是普世皆知、金剛不壞的道理?前此何必吃了秤砣鐵了心,寧可不斷畫大餅療飢,也不願正視眼下如假包換的無米炊!
總之,《臺灣三部曲》改以動畫呈現亦是好事,但就怕主事者將動畫想得太過簡單無邪了。至於其他的,也沒別的話可說,只能擦亮雙眼,就當和出資金主以及參與募款的群眾共同監督:大夥走著瞧。
悲傷,是我們為愛付出的代價──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駕崩有感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位超過七十年,不僅一舉打破先祖維多莉亞女王保持的紀錄,也超越了泰王拉瑪九世,成為史上統治期第二長的君王(有信史可徵者)。
適逢英國國喪期間,世界各大媒體紛紛跟進相關報導,哪怕是對不生活在盎格魯薩克遜語系(或語境)中的人而言,「英國女王」作為全球化時代經典的象徵符號,不啻也顯得既古老又摩登,並且親切。
謝哲青的記憶宮殿,以及錯放的一塊字磚
近來不斷在社群軟體上看到「謝哲青的記憶宮殿」課程募資計畫廣告,此間不唯許多意見領袖跳出來背書,相關的宣傳短片、文案更可謂拔山倒樹而來;不過細繹內容,卻發現知識訊息「忙中有錯」──要是這類錯誤出現在一般影音內容上,倒也沒什麼,只不過課程精神既然強調觸類旁通,強調如何加強記憶、深化學習,這等漏失就不免顯得有些難為情。
倒也不是著意針對個案發揮,只是信手拈來。另方面,我本來就不太迷信權威──權威是有的,但應該來自於專業能力和知識底蘊,而非積累的名氣。又何況,錯了就是錯了,不會因為重複強調個一百遍,或者持續傳播個二十年,錯誤就將自動變成「對」的。
過度真實的擬像,過度公式的政治正確──從迪士尼近年「種族多元」的選角策略談起
迪士尼近年來在經典重拍方面下足了工夫,不僅特效技術更上一層樓,在選角方面也致力於推動「種族多元」的價值,於是大家可以見到黑人女星辛西婭.艾利沃(Cynthia Erivo)飾演《木偶奇遇記》中的藍仙女,歌手荷莉.貝莉(Halle Bailey)化身深膚黑髮的小美人魚,更甭提生理男性版的神仙教母了。
這樣的調整固然出人意表,卻也招致各界的批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批評往往被簡化為種族主義者呶呶不休的絮語,不過許多批評這些批評的聲音,卻未嘗觸及電影工業在宣稱轉型、追求正義的背後,所蘊含的資本主義運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