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Finction

Tibetan_salty_lake

藍色,是最包容的顏色──讀千先蘭《一千種藍》片段

我差點忘記午夜之前要提交讀書心得給時報文化出版社,幸虧筆力尚稱穩健,趕緊利用下午零碎的通勤時間試閱相關篇章、晚間開筆,總算如時寄發!
科幻文學一向被賦予陽剛特質,在那個由齒輪、電路和理化迴圈構成的世界,就是由瑪麗.雪萊(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創造出來的經典角色科學怪人,也不免以高大威猛的形象示眾──韓國作家千先蘭則自有一套對科幻文類的理解,她的筆法清淺而柔細,內容更側重角色互動片段的描摹,充滿了生活化的質地,與讀者印象中動輒出入宇宙、遠征星際的恢宏敘事大相逕庭,也這由於如此,《一千種藍》方得以蛻變出屬於朝鮮半島新世代的寫作風味。

 
 
Summary
Ho-Chi-Minh-City-Saigon-River

愛情的盡頭,就是源頭──讀莒哈絲《中國北方來的情人》

小說《中國北方來的情人》裏,敘述者「我」聲稱她的情人來自撫順,一個充滿冰雪、重工業以及煤泥味的地方;實際上就作家李黎實地的研調,這名情人的祖籍應為福建:「……廳堂上金碧輝煌的匾額是當地華僑贈送的,為慶賀黃錦順被法國殖民政府賜封了一個類似『知縣』的頭銜。匾上大書『中西共仰』四字,上款『大法國欽賜知縣銜/沙瀝福建會館總理兼財政/黃府錦順翁高陞誌慶』,下款是十五個人名或商號『同拜賀』。既是福建會館總理兼財政,黃家是福建人更是殆無疑義的了。」
我通常喜歡繁複、充滿文字細節的敘述,可是莒哈絲出乎意料的清簡,寂靜,荒蕪。如此還能打動我,就很不容易。

 
 
Summary
holy_stones

詩從雪域來──讀萬瑪才旦《嘛呢石,靜靜地敲》

藏族導演、編劇暨作家萬瑪才旦(པད་མ་ཚེ་བརྟན)日前辭世,享年五十三歲。
因為工作的緣故,晚近這十年間我總共去過三次西藏──每一次都是新的,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為了充實精神裝備,出發前我總會搜尋相關的書籍、電影,以期能在踏上這片古老的高原土地前,率先透過文字和影像的摩挲,設法與雪域的萬事萬物產生共情;而萬瑪才旦的小說集《嘛呢石,靜靜地敲》,便是其中一部藉由藏人之眼迴望故土、闡釋原鄉觀點的作品,書中沒有觀光客式大驚小怪的訝歎,只有悠悠的雲天,歷歷的雪峰,長路旁一堆又一堆靜靜的嘛呢石。

 
 
Summary
snow_village

無人知曉的盡頭──顧肇森《冬日之旅》

歲末年終,回想看看自己今年究竟閱讀了幾本書──無論是小說、散文或者報導文學──注意單位是「本」。
時迄於今,大概已鮮有人閱讀顧肇森了。九〇年代名動一時的作家,出身理科卻專情於文字,任職紐約醫學院神經科卻在文學場域間畢露鋒芒;由島(臺灣)至島(曼哈頓),他的生命軌跡似由互補的維度共構而成,最後復於海外走完人生的《冬日之旅》。
這本書實際為顧肇森的小說選集,編者為其文友鄭樹森教授;從後來出土的文獻資料和研究可知,鄭不啻稱得上是顧的知音,在冬日將盡前,率先見證了藏在文本風景裏的高山流水春風蝴蝶。

 
 
Summary
Huang_Bi_Yun

生命之間,譬如舞與寫──讀黃碧雲《血卡門》

香港作家黃碧雲的小說集《血卡門》絕版多年,為此我還曾專意詢問過大田出版社的編輯,告曰該書早已零庫存,並且,作者亦無再版的意願──傲然,決絕,不惜以紅鞋獨舞過荒原的姿態同讀者割裂。
黃碧雲的作品我收過多本,在臺灣,除了麥田出版過部分(包括選集《十二女色》),她的主要發行商是大田,比如《七宗罪》、《無愛紀》、《突然我記起你的臉》等,現在在二手書市的行情都翻了幾翻,我甚至還為長篇《烈女圖》寫過論文;此外便是香港天地圖書刊印的《溫柔與暴烈》、《微喜重行》、《其後》等──她的書就和夏宇詩集一樣,可讀性高,以後見之明來看,甚至具有逢低買進的價值。

 
 
Summary
Penang-STREET

朱紅灑金的輝煌背景──讀李天葆《浮艷誌》

讀完李天葆《綺羅香》後又開始讀《浮艷誌》,其實滿不簡單的(我指的是在這樣短的時間內重讀同位作者的作品)。
實際上,於我而言,李天葆和鍾文音稱得上是同類型的作家──當然,他們彼此的行文題材和修辭風格是天差地別的,但卻又不約而同地陷溺在某種迴旋、衍生的敘述情境裏頭,並且心甘情願地踵事增華……一次讀多了他們的作品易使人發膩,不過隔三差五,總還讓我不住尋來翻覽片刻,應可歸納為消磨長夜的軟性讀/毒物,帶有微上癮的屬性。

 
 
Summary
作家題字:性是恆久忍耐,又有高潮

性不性,都有點意思──讀張亦絢《性意思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

「大膽談性」的口號在臺灣喊了許多年,但落實下來,相關議題動輒淪為電視名嘴不忌葷腥的淺碟式討論,再不然就是包裝成學院裏頭高蹈的論述話語(精神分析、女性主義blablabla),期間縱有李昂等小說作家力挽狂瀾,畢竟缺乏更年輕一輩創作者的踵繼。張亦絢適時端出的《性意識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算是稍稍增補香爐與甘蔗之外的不足,難能可貴的是作家並不耽於表層的器官描寫,而是從肉身沃壤間開展出一朵朵妖饒的、充滿辯證性的思想惡之華,反思性/別的同時,也透過敘述者身歷其境的指引,為讀者重構欲望法則的模樣。

 
 
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