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尾,作家陳柔縉在新北市淡水區遭餐點外送員由後方騎車追撞,導致頭部受到重擊;經連日搶救後未果,終而於一年前的今天(十月十八日)離世,享壽五十七歲。
陳柔縉出身政治記者,後則專事寫作,並於大專新聞系所兼課;或許是早先的職涯訓練使然,陳擅長「以管窺天」、「明察秋毫」,由極其瑣碎的微物資料去推敲時代變貌,並總能穿針引線,織就一幅幅鮮靈生動的庶民圖像。
大約八九年前,我寫過《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的書評(印象中似乎得了什麼徵文獎,或者刊在某份雜誌上),張貼出來特以為紀念,也祝願陳柔縉離苦得樂,在天堂持續從事她最愛的人間觀察與寫作。
散文/Prose
驅魔或者趨魔,隱形或者變形──讀蕭上晏《我與我的隱形魔物:成人亞斯伯格症者的深剖告白》
在臨床醫學上,關於「亞斯伯格症」的討論未嘗歇止,無論是將其視為一種病況抑或分屬特定的人格取向,相關發言泰半自學理角度切入,不及觀照這些亞斯伯格症者貨真價實的日常與非常。
蕭上晏在《我與我的隱形魔物:成人亞斯伯格症者的深剖告白》中,則以第一人稱立場現身說法,從社會處境到親密關係,「我與我的隱形魔物」彷彿背對背擁抱,意圖在深淵般的人世間一路尋求涉險的平衡點。如其所言:「對被社會標註為異常的人來說,整個社會才是我們的異常。」幸而,來自深淵的凝視未能將其看殺,卻為讀者延來出乎意表的文本體驗。
來自赤道童年的洪荒之力──讀鍾怡雯《野半島》
這篇書評大概是距今(2022年)十年前寫的,首先載於現已停刊的《双河彎》生活文學誌的書評單元;記得當時的編輯部門相當有情調,刊登之不足,還設法將書評轉印在杯墊上、製作成文創產品;一篇書評一枚,收收倒有好幾個。
《野半島》原來是由聯合文學出版,後不知何故轉到了九歌;坦白說我更偏好舊版的封面設計,那大地色系和焦風椰雨間出沒著動物的圖樣,頗具三分野性,新版的藍白花磚封面,則文明得太像檳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