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視:電影/Films

astronaut

每家的壁櫥內都有骷髏,正如同每個宇宙中都有愛──《媽的多重宇宙》

《媽的多重宇宙》將推出加長版,這部別開生面的電影自上映之初便收獲極高的聲量,各地觀眾驚喜、驚訝乃至於驚愕的反應兼而有之;而一部以華裔/移民角色為主的電影,能夠在(以白人為主流的)西方世界激起如此多樣的反響,不能不說是一樁奇事。
看到有網友討論,認為本片呈現了「因理解而認同、而包容」的人性價值,我稍微持不同看法。影片中,秀蓮的父母並不明白她為何要私奔出逃,秀蓮也不明白為何女兒非得交個同性別的「男朋友」;丈夫不明白妻子的苦楚,妻子不明白查稅員的堅持,可能連角色自身都不明白,曾幾何時,滾雪球般的人生逐步偏離原先預期的軌道,生成另外的模樣……儘管不理解,儘管以前想的不是這種以後,最終依舊選擇無條件地相信、接納與包容,這才是貫串並聯結各個宇宙的愛。

 
 
Summary
Cyclophiops-Major

原來是跨物種的BL羅曼史──《青蛇之萬獸城》

端午節快樂!不知道有多少人吃了粽子、喝了雄黃酒?
看了一部應景的電影《青蛇之萬獸城》,內容走的是晚近十年來大行其道的古裝玄幻/奇幻/靈幻路數;與其說電影情節觸類旁通於經典的《白蛇傳》,倒不若言其別闢蹊徑,在一脈類型劇中偷渡了「男男相見歡」的另類情愫──尤其考量到本片還徵引了〈越人歌〉……古今文本的互文指涉,使得此間跨越性別禁忌與物種界限的意涵,益發豐富了起來。

 
 
Summary
prison

是擱延的正義,還是遙遙無期的終局?──《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死刑」的存廢與否,向來是臺灣社會持續爭論的焦點之一;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不以學理思辨掛帥,卻選擇由三名死刑犯及其家屬的互動(或不互動)關係著墨,透過不同個案間的參差對照,引出更為深沉的論題。 從剪輯方式以及最終的內容呈現來看,不難覺察編導團隊節制收斂的絜矩(畢竟某些段落一不小心就會淪於感傷,甚至煽情);無論如何,紀錄片在討論罪與罰之餘,也設法走入加害人的內在世界,藉由鏡頭勉力張望那片枯澀的風景,的確值得細味。

 
 
Summary
Rouge-movie

回首向來蕭瑟處,忽覺煙花不堪剪──《胭脂扣》

重看復刻的大銀幕版《胭脂扣》,又翻到大二時曾經寫下的觀影心得,索性一刀未剪張貼出來。
那時候看電影,主要是看情節發展,看角色演技,如今倒也學評估運鏡和剪輯等後臺工夫──並且,現在也不再像從前那般,能夠全心全意投入到劇情裏頭了。適度的抽離反映的是一雙眼睛背後的世故圓熟,因為逐漸培養出鑑賞力,建立起專屬於己的文化參照座標;無論如何,脈絡化的智性分析並不會斲傷文本美感,卻得以在「傷他悶透」之外,持續拓展更多元的詮釋向度。
今此重映的版本,據片頭說明,在修復和配色方面已蒙獲關錦鵬導演的認可……近四十年前的電影,兩位主角均已故去,而故事的發生地香港,也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

 
 
Summary
我記得

一生一藝,一期一會──《我記得》

《我記得》播映完畢後,導演林俊頴和傳主之一的朱天心驚喜現身──套句朱天心自己的話:蛋糕完成後,放櫻桃的工作就顯得容易多了。
我不曉得傳主們和導演是否場場皆與觀眾互動,就像孤獨的深海藍鯨發出獨特聲波尋找同伴(朱天文語);不過,我上星期前往國賓長春影城觀看其他電影,的確親覩朱家人在電梯廳間招呼觀眾若干,今此又在散場之際一期一會,而這份因緣,興許在早先、關乎己身的閱讀(謀殺)與寫作(創造)之時,便已種下。

 
 
Summary
Incantation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咒》

柯孟融執導的電影《咒》,真的是近年來最深得我心的臺灣恐怖電影,除了奠基於高雄真實事件,其特出之處或在於採取(偽)紀錄片般的敘事觀點,內容雜糅邪教崇拜和怪誕的民俗儀式,與此同時還拍出了鄉野荒村的迷魅氛圍,更不用說片中埋藏的互動式觀影體驗了。
從另方面來說,較諸製作預算動輒幾十個億起跳的好萊塢電影或者僅供文青朝覲的藝術電影,相對小成本、小製作的恐怖片,興許能成為未來臺灣電影一條不錯的、拓展市場的路數,亦未可知。

 
 
Summary
Li-Mountain

澹而有味的山林小曲──《高山上的熱氣球》

大概是看多了好萊塢式迅捷而細碎的分鏡,觀覽柯淑卿《高山上的熱氣球
》,獲得的是久違的視覺體驗:悠緩,清平,常民風景並不高華,卻也不卑弱,只是在喜怒哀樂的切換間,呈現了「真實」的刻度。
許多人對「農家」懷抱另類幻想,以為「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村野生活既抖擻又無爭,實際卻是靠天吃飯的行當,每一回的巡地、播種、施肥、除草,都自帶許多苦累和心酸;捱延到果樹結實了,豐收後的產銷分配又將陣痛期拉長,重點在於不是付出就能獲得等價的回報。
「高山上的熱氣球」受限於方方面面,不見得能順利浮翔於天際,然而影片中,鄉里之人「力爭上游」的初心,卻早已透過晴雨無阻的農忙過程顯微了。

 
 
Summary

懂得永恆,得要我們,進化成更好的「人」──《永恆族》

「多元價值」是個好東西,不但能樹立形象,還可以賣錢。
趙婷(Chloé Zhao)執導的電影《永恆族》(Eternals),無論就情節編排或角色模塑而言,比諸過往一系列的漫威電影,尤顯跳脫──某種程度上,趙婷的確為相沿成習的英雄敘事注入了新意(這由漫威電影首度出現床戲畫面以及同性吻戲的橋段可知),但另一方面,這種包山包海卻又蜻蜓點水式的多元,包括上下數千年、城鄉跨接的場景,究竟是開啟了新的對話空間,還是終將淪為紙上談兵的摸頭?恐怕值得再商榷。

 
 
Summary
抽鴉片

要錢要命,就用「藥」──《藥頭大媽》

在某些時刻,伊莎貝.雨蓓(Isabelle Anne Madeleine Huppert)和梅莉.史翠普(Mary Louise Streep)總是會被提出來比較──沒辦法,誰叫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張愛玲語),又何況是兩位實力相當的女演員。
我非常欣賞雨蓓,身為凱薩電影獎的提名紀錄保持人,她從業迄今已然拍攝超過一百部影片,並且幾乎沒有商業大片。而《藥頭大媽》(La daronne)算是其影視生涯裏頭一次巧趣的嘗試,但見雨蓓游走於雙重身分間,透過法語和阿拉伯語的折衝轉換,她時而充作警方翻譯,時而化身販毒教母,而種種追緝、閃藏的過程,似也隱約帶出法國社會面對多族群移民語境的隱性焦慮。

 
 
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