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們花橋榮記,那塊招牌是響噹噹的。當然,我是指從前桂林水東門外花橋頭,我們爺爺開的那家米粉店。」白先勇小說〈花橋榮記〉,破題便點逗出桂林米粉的獨特風味,由是帶出其人其事。
聽白先勇演講,雖然題目與彼時其所創辦的《現代文學》相關,過程間我卻不時想起作家自道,桂林米粉的口感和滋味有多麼引人入勝──大概是由於講座在晚間七點舉行,而我又還沒用晚膳的緣故吧?
標籤: 文訊
從今以後的世界,故事總要開始──反思黃錦樹的文學路與AI的文學夢
ChatGPT的降世頗引起一陣讚歎與恐慌,端賴反應的當事人本身持什麼立場而定。作為一名重度使用文字的人,我對於AI的發展依舊抱持樂觀態度,一方面在於每一波新科技衝擊襲來,並未真的造成大規模式滅絕(諸如廣播、電視乃至於傳統戲曲,迄今猶存),只是帶動各類升級與進化;其次,在AI涉及寫作領域前,不少寫手的風格與路數已經具備自動化傾向,於今人工智能迎頭趕上,也只是剛好。黃錦樹的擔憂有其道理,只不過「刑不上大夫」,未來寫作者,包括文學家和各類文字工作者,該何去何從,其實尚在未定之天。
書市回春與留春──小記「2022TiBE台北國際書展」
因為疫情的緣故,台北國際書展停辦多時,於今才在舉步猶艱的情況下重啟。和過往的繁華熱鬧相比,今年的書展貌似更加「冷靜」──願意撥出時間走這一趟的,恐怕也都是貨真價實的愛書人吧?雖然每年出版業(甚至媒體業)總發出喟嘆,以為刊印發行的行當如今「只是近黃昏」;不過,細思起來,就算電子網路再如何發達,虛擬資訊再如何流通,「書籍」作為一系統化、架構化的知識載體,既然已持續發展數千年而猶仍不墜,必定有其不可取代的意義。特別是碎面內容滿場飛的當代,一本紮紮實實的著作若能確切傳遞到讀者手中,更稱得上是金剛不壞了。
你的文字不是你的文字──讀吳鳴〈文字弱智化,如星火燎原〉
語言/文字的「墮落論」,似乎每隔一段時期就會循環地浮現於檯面上,有如哈雷彗星一般;另一項與之相類的週期性議題,興許是「文學之死」。
吳鳴的文章以〈文字弱智化,如星火燎原〉為題,本身也頗為聳動,當然裏頭指出的問題確實存在,也存在好些時了──從不擇地皆可出的外來語,到不明就裡的去脈絡用詞,細繹起來,這些並非是孤立的現象,卻與網際網路持續的發展脫不了干係。
但該怎麼說呢?也許暫且套用張愛玲的句式:語言、文字的生成與內涵都是在人類經驗的邊疆上開發探索,邊疆上有它自己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