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心得最早寫於2022年5月的私人臉書,當時因為自己正廣泛收集泰華、馬華、越華等作家作品作品,不意於書市間覓得了林德基先生的《Min-ga-lar-bar伊江》。我對緬華的認識相當粗略,除了架上兩本聯經出版的專著以及喬治.歐威爾的《緬甸歲月》,就是幾回前往新北市中和的華新街用膳,感受北移社群猶仍留存的味蕾記憶。
一直到前些時日整理網站文章之際,重新搜尋作家的相關消息,才發現林先生已於2022年的7月與世長辭了。謝謝他留下了獨特的觀點和視野,讓不同世代的讀者有機會窺得緬甸華人的生命史片段,引領眾人奔赴伊洛瓦底江畔的文本風景。
標籤: 馬華文學
從今以後的世界,故事總要開始──反思黃錦樹的文學路與AI的文學夢
ChatGPT的降世頗引起一陣讚歎與恐慌,端賴反應的當事人本身持什麼立場而定。作為一名重度使用文字的人,我對於AI的發展依舊抱持樂觀態度,一方面在於每一波新科技衝擊襲來,並未真的造成大規模式滅絕(諸如廣播、電視乃至於傳統戲曲,迄今猶存),只是帶動各類升級與進化;其次,在AI涉及寫作領域前,不少寫手的風格與路數已經具備自動化傾向,於今人工智能迎頭趕上,也只是剛好。黃錦樹的擔憂有其道理,只不過「刑不上大夫」,未來寫作者,包括文學家和各類文字工作者,該何去何從,其實尚在未定之天。
朱紅灑金的輝煌背景──讀李天葆《浮艷誌》
讀完李天葆《綺羅香》後又開始讀《浮艷誌》,其實滿不簡單的(我指的是在這樣短的時間內重讀同位作者的作品)。
實際上,於我而言,李天葆和鍾文音稱得上是同類型的作家──當然,他們彼此的行文題材和修辭風格是天差地別的,但卻又不約而同地陷溺在某種迴旋、衍生的敘述情境裏頭,並且心甘情願地踵事增華……一次讀多了他們的作品易使人發膩,不過隔三差五,總還讓我不住尋來翻覽片刻,應可歸納為消磨長夜的軟性讀/毒物,帶有微上癮的屬性。
來自赤道童年的洪荒之力──讀鍾怡雯《野半島》
這篇書評大概是距今(2022年)十年前寫的,首先載於現已停刊的《双河彎》生活文學誌的書評單元;記得當時的編輯部門相當有情調,刊登之不足,還設法將書評轉印在杯墊上、製作成文創產品;一篇書評一枚,收收倒有好幾個。
《野半島》原來是由聯合文學出版,後不知何故轉到了九歌;坦白說我更偏好舊版的封面設計,那大地色系和焦風椰雨間出沒著動物的圖樣,頗具三分野性,新版的藍白花磚封面,則文明得太像檳城了。